2024-03-19

 


大概是在疫情期间,我不知不觉间就变成了一个每天点外卖的人。当时的心态大概是这样的:家里有食物储备,但是不足以支撑一个月以上,那么在还可以点外卖的时候就应该做到应点尽点,不要动用储备。然后我就习惯了每天点外卖,彻底忘记了自己会做饭这件事,人的适应能力很强。

最近我很是沉迷一道川菜---煎蛋番茄汤,已经点过几十次,估计还会继续点下去。一个月前,我曾经为它专门写过一段赞词,如下:

“啊!煎蛋番茄汤,美味!鸡蛋番茄汤就不行,看得见,捞不起。捞得起,没味道。必须是煎蛋番茄汤,蛋白煎炸过之后有一股浓郁的焦香,即便在汤里煮过,也依然保持了脆脆的口感。赞美煎蛋番茄汤,赞美愿意这样做的厨子。”

鸡蛋番茄汤就是个大食堂发明的​骗局。​怎样用一桶汤伺候几百号人,让他们愿意喝,重点是让他们相信自己喝了一碗汤?答案就是鸡蛋番茄汤。一整桶开水,只需要配上几只鸡蛋打成的蛋液,随手搅和一下,​开水里就极为丰茂地开满了鸡蛋花​。至于说到番茄,那就更省了。有​平面设计经验的人都知道,在纯黄色的背景下,随便出现一点点红色都会很明显,而且感觉很多,因为红色很能“抢”​。快餐店用金黄色的炸薯条配番茄酱,就要比配黑胡椒加盐​在视觉上更让人觉得分量足。

相比之下,煎蛋番茄汤就很实诚,​不玩这种视觉上的把戏。一份煎蛋番茄汤​里,必须要有一个完整的煎蛋。以川菜馆子的做法来说,那就是一整个​煎荷包蛋。我点一份煎蛋番茄汤,就一定能得到一只煎蛋,而不是几片​柳絮一样的蛋花。更不用说外卖的鸡蛋番茄汤根本就不是现做,而是拿压缩料包冲泡而成,有些店里一碗的钱在网上能买一盒​料包。而有些店则已经放弃了生活的勇气,直接把料包和塑料碗一并送来,​让顾客自己用开水去泡,有种“这日子爱怎么过怎么过”的​感觉。

我喜欢煎蛋番茄汤的原因不止​是因为其中有完整的一只蛋,对于我来说,半只蛋也行,​鸽子蛋鹌鹑蛋都行,没那么重要。重要的是,煎蛋番茄汤​几乎不可能预加工。比如说在中央厨房里事先做好,封在塑料袋里,餐厅拿去加热一下就​可以售卖。

煎蛋泡久了会彻底完蛋,更何况四川馆子会在煎蛋番茄汤里加入​一些青菜,青菜要能让人有食欲就必须是用热汤现场滚出来,​不能是溺死在汤里。我平常经常点的这家川菜馆子,送来的煎蛋番茄汤一定是青菜翠绿,番茄鲜红,煎蛋一口咬下去蛋边还是脆生生的---也就是说,连煎蛋也不是那种提前炸好了一箩筐放在边上,​烧开了汤往里放的方式,而是现做现炸,​所以并没有回潮变软。

人吃多了外卖,就能吃出经验来。我现在基本不会去点什么炖锅,什么红烧黄焖,什么冷拼卤菜,我只点炒菜。因为我不知道那些锅是怎么做的,红烧黄焖​、酱料酱油下面究竟是什么,一切都被覆盖了。对,商家可能有本事把宫保鸡丁也预制了,但是清炒​豌豆尖呢?​香椿炒蛋呢?仔姜炒牛肉丝呢?​总得有个真正的厨子,总得有口真正的炒锅,总得真在锅里炒一遍吧?

煎蛋番茄汤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北方人不是很在意一顿饭里的那一口汤,​但是我作为南方人,没有一口好汤就等于没有吃过一餐饭。做汤是一件很正经的事情,​厨子花的心思应该不比做一道菜少​才对。但是在北京,点外卖​想要得到一碗过得去的汤并不容易。煎蛋番茄汤是迄今为止最让我满意的外卖汤类,现场制作,营养​丰富,而且味道很好。有了这种汤,你要让我回去再接受什么紫菜蛋花汤、葱花羊肉汤、胡辣汤​,想都不要想。



------


2024-03-18

罗翔的贯口

 


同样是基于一个人的阅读量和个人思考,针对事物发表自己的见解或者感想,罗翔和其他网上的主播就有着很明显的区别。同样是谈自己对电影《周处除三害》的感想,你可以看看罗翔在B站上的这段8分钟视频:

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3r42187BZ/

看到他谈到一元论、本体论、人的荒谬处境,看到他滔滔不绝谈论什么是谎言,人为什么需要谎言,是不是觉得罗翔这段贯口和自己平常网上经常听到的贯口不大一样?有些陌生,听起来有些吃力?

在我看来,网上那些非常火爆,极度受欢迎的主播,他们获得海量赞美和猛烈掌声的那些贯口,之所以接受度那么高,是因为理解贯口所需要的知识不超过中学语文课本。而在镜头下展示贯口的主播们,表达水准相当于人们中学时代的学习委员,同学们知道他们在说什么,同时也认为好学生就应该是那个样子,就应该在讲台上以主播的那种形式侃侃而谈,而且就应该是谈那些东西。

这就够了,会押韵、会对仗、会引用名言、会使用排比句,说一些不超出人们认知和理解范围之外,让人们觉得亲切熟悉的东西,人们就会盛赞这人有才华,这人出口成章。

罗翔在B站的这段视频只有100多万播放量,是大型主播的一个零头都不到。因为他说的内容很陌生,他的表达方式很陌生,他一眼看上去就不是班上的学习委员,更像是学校请来做讲座的嘉宾。他一开口,你就知道,你们看的不是同一套教材,这人应该看了许多自己没看过的书,想法和思路和自己完全不一样。讨论《周处除三害》,你讨论大逃杀一场戏爽不爽就好了,为什么要说什么人的真实处境就是荒谬,需要用谎言来自我欺骗,才能完成个人逻辑上的自洽?这些话究竟是什么意思?这些话和电影究竟有什么关系?

世界上不存在善与恶的对立,只存在善和对善的偏离,世界的本质就是善的,而且是唯一的---罗翔的这些话是从哪里来的?怎么来的?为什么人会这么去想?世界难道不是处于永恒的善与恶的斗争之中吗?我们不是努力在两者之间做选择吗?我们不是因为选择了善,所以要消灭恶吗?其他主播不会让你产生这些疑问,他们会告诉你“但行好事,莫问前程”,他们会告诉你“举头三尺有神明”,你听完除了赞同就是赞同,你没什么疑问,就像是当年在教室里听学习委员演讲时说:我们作为学生,当前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。

二十年后你遇见个歹人,歹人告诉你说,现代教育制度产生没有多少年,把学龄儿童和少年关在学校里集体学习,并不是从来都如此。学校教育的目的也不是什么学习,而是对进入社会之前的年轻人进行训练,目的是为了训练出适合工业化生产所需要的各种员工。同样的,因为要让你的父母在工业化生产里满负荷运转,就要把家庭教育这一部分剥离出来,委托学校去做,免得你的存在降低了父母的劳动生产率。学校是一种托儿所和学徒训练坊的合体,以此可以极大削弱农耕时代的家族凝聚力,基于土地的独立性,使得所有人都必须依托于社会化生产才能生存,于是工业社会可以便当地源源不断获取劳力和消费市场,保持自身的存在和永续运转。

你感觉到自己遭受了冲击,你忍不住想要殴打这个人,你认为他所说的一切相当陌生,全都是胡说八道。学校就是学习的地方,之所以努力学习是因为父母为了供养自己的学习,辛辛苦苦劳作,用自己的血汗支持孩子的教育,将来好回报父母---学校里开过全员大会,大家都听过演讲,而且还哭过,如果那天不下雨,还会安排大家给自己的父母洗脚---你怎么敢这么说?你怎么敢如此狂悖无知?

所以你看,人总是喜欢听某一类贯口,讨厌另一类贯口。比如说,学校洗脚大会上的那会一套贯口,很多人就能够接受。但是换了歹人的这一套贯口,很多人就会反感乃至愤怒。这套喜欢/厌恶的二元论,就算是罗翔来了也没办法,他也​没办法说不存在厌恶,只存在喜欢和对喜欢的偏离。如果他要坚持,那么人们就会上自己熟悉的手段,让他回答​是不是也存在活埋同学和对活埋同学的偏离?所以罗翔离开了大众网络社交平台,脱离了大众的视野,在网络的一个角落继续​更新。

贯口有​局限性。人们总是需要贯口,从贯口里得到某种对生活对世界的结识,有时候甚至只是需要​一个确认而已。比如说一个人说世界的本质是善,那么他就需要在贯口里不断重复这一点,因为有人就喜欢这个贯口,​不单喜欢听,而且喜欢反复听。同样的,一个人说世界的本质就是丛林,那么他也需要反复重这一点,因为有人就喜欢这个贯口,搞不好还会带着本《三体》来,​要求展开在文学领域里也讲一讲世界是个丛林这件事。

贯口能否解释真实的生活,能否在这个世界里自我解释,让​无常或者随机的各种显现变得合理?或者简单说,让一个人​过得容易一些?​怕是都不能。人是靠着信念活着,贯口的作用是​增强信念,​所以总是会落入两边:这是我所赞同的,这是我所反对的。这是(我认为)正确的,这是(我认为)错误的。人们通常会省略掉“我认为”,​如此宣称就有了一种客观真理的感觉。既然手握真理,​自身信念也就得到了增强,活得也就更自在了。

因为人是这样一种很容易落入两边的智能生物,虽然贯口仅只是贯口而已,但也值得多听听不同风格,不同种类的贯口。如果注定要落入两边去,起码之前多看看,多想想是好的。​儿童在看电影时,会不断问父母,谁是好人谁是坏人?告诉我,我已经准备好恨其中的一个了。父母报之以无奈的一笑,如果那么容易就可以判定好或者坏,还要戏做什么?要故事做什么?​要人物羁绊干什么?又不是漫威电影

我是说,只听一种贯口的话,我们​自身也很可能就是那种孩童,活在大灰狼和小白兔​,王子和恶龙的世界里。但糟糕的是,我们比孩童自信太多,​我们也能比孩童做得更多。



------


2024-03-17

森气气

 


​只要我写了电影观后感,就一定会有读者森气气,不是生气,生气是生气,森气气是森气气。​这两者根本不相同,中间区别极大。
读者生气,会取关转身就走,一句话都不说,只是心中暗自发誓这辈子不再​来了,再也不读这个人写的文章了。读者森气气就一样,一旦森气气起来,一定要留言表示“你就这破水平?”​、“你还是提升一下阅片量吧”、“呵呵,以前算是我瞎了眼”,然后才会取关,有些时候还会等一下再取关,估计是期待我给出个回应,最好是大为羞惭,​当场下跪道歉,忏悔今生。
我写了那么多年字,深知​一个人如果决心要森气气,就没有人能阻拦他。更明白一个人如果​是那种人,他就免不了要经常森气气。具体是哪种人?就是拥有易森气体质的人。那么,什么又是易森气体质的人呢?按照北方民间的说法,其实就是“顺毛驴”​,意思是和一头猛驴一样,你只能顺着它的毛去捋,反个方向它就要大声嘶鸣到口吐白沫,同时不断尥蹶子踢人。
尥,liào,动词,《说文解字》:尥,行胫相交也。本意为跛行,衍生为骡马等跳起来用后腿向后踢​之意。分为单尥、双尥、平行尥、交叉尥、前后​尥等。
英国动物学家伍德·豪斯特曾经这样分析过顺毛驴​:我们应该注意顺毛驴所具有的两面性,一面是此种生物不喜欢他人和自己的想法、观点、愿望相违,他们将这种个人观点上的差异理解为对自己的人身攻击,因而会迅速陷入狂怒状态。而在另一面,此种生物又会无条件地服膺于某种权威,某个强力者,并且深信自己因为全心全意地服膺对方,就​可以从对方那里得到相同的权威或者力量。因此,我们可以说顺毛驴的愤怒是一种选择性​的表演。
​豪斯特还补充说:没有什么比顺毛驴遇见一个自己曾经赞许过对方观点的人,突然表达了一条完全和自己观点相悖的言论​,更能让顺毛驴感觉到狂怒的事。因为这不单是悖逆的行为,更是一种令驴心碎​的背叛。原因还是顺毛驴对双方关系的理解异于常人,当初他不是平等的赞同,而是自上而下的​赞许,犹如国王面对用笑话道出自己​内心所想的宫廷小丑或者弄臣。事实上,​顺毛驴除了自己下跪的几个特定对象之外,通常默认自己高于一切人。
以上就是​学界对顺毛驴,或者说顺毛驴的森气气现象所做出的分析。所以,森气气是难以避免的事情,只要是顺毛驴​就一定会森气气,时间早晚的问题。既然没有人能做到时时事事都和顺毛驴保持观点一致,那么​顺毛驴森气气就是一种必然。​我在网上写字那么多年,早已经习惯了这一点。
但是许多读者没有类似的经历,​在日常生活中浑然不觉顺毛驴的存在,这样的局面就很危险。顺毛驴知道人们,尤其是东亚的人们​会本能地尽量回避一切人际冲突---附带说一句,这种本能对于大数量人口密集聚集下的生活很有帮助,​它能够保持人际关系之间的和谐。然而负面影响是当一向息事宁人的人们决定不再忍受,​就会在瞬间以极为暴烈的形式表现出来---
顺毛驴知道人性如此,​所以经常用发怒的方式来占人便宜。原理是顺毛驴发现自己一旦发怒,或者表现出狂怒的样子,他人就会为了避免人际冲突,转而支持或者附和自己​,于是他就可以用愤怒来控制他人。又因为他熟练地掌握这一技巧,且频繁地使用,或者配合暴力一并使用,自己周围的人就​会在反复训练之下,习惯性地服从他。这就形成了生活中的小型奇观:一个人并非以智慧、理性、判断或者个人能力赢得他人的支持,而是纯粹以愤怒​去控制他人。​也就是说,相当于一群人围着敬拜一个爆竹。
现在既然我已经拆穿了这个法术,各位读者就可以在生活中对照观察一下,自己周围是否存在着这种顺毛驴,这种顺毛驴是不是在用愤怒作为控制工具,更重要的一点,是观察顺毛驴们死硬坚持的观点或者看法,究竟是基于事实,基于逻辑,还是基于个人好​恶。也就是说,顺毛驴们在意的是​真实,还是在意的是自我,在意他人的服从。​从这个角度去进行观察,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。并且我可以保证,如果你身边就有这样的人,通过这样的观察你会产生如释重负的感觉,​因为顺毛驴的力量来自法术,法术拆穿了,愤怒就变成了一种表演,完全没有任何真实力量,没有力量的表演一文不值。
这也就是为什么每次我面对读者森气气的时候,​都能保持笑嘻嘻态度的原因。想通过表演愤怒试图控制我?怕不是选错了对象。注意,怕不是在中文里的意思就是怕是,但是用怕不是语气要更为强烈一些,更为阴阳一些,​这样森气气的人看了就越发地森气气。
美国心理学家埃穆·诺伯第曾经​说过:童年严苛的成长环境,糟糕的家庭教育,以及成年之后欲望的长期无法满足,容易造就顺毛驴。顺毛驴不是一种自然产物,而是一种人在高压环境下​的自我异化形成的对抗手段,是一种后天习得的生存策略。人们对此应该抱有理解和同情的态度,但这并不意味着顺毛驴的行为就值得​赞同。从根本上来说,顺毛驴及其森气气的​表征,都是自我发育在尚未完成前就已经停滞的​结果,因此它们无法用正常方式和他人相处,它们却总是致力于让正常人相信这是因为​他们自己的原因。简单说起来,这是幼童和父母的相处方式,用不断哭闹去换取父母​的让步,并且用愧疚感一步步逼迫他们就范。
根据诺伯第所说,对于喜欢森气气的人,最好的办法应该也就是父母对待幼儿的方式,他们要哭要闹,那就由着他们去哭去闹,电池耗尽之前他们就会因为无人​搭理而放弃。所以,面对这些森气气的读者,今天他们可能因为一部电影的观后感而森气气,明天他们可能因为一个新闻事件的观点而森气气,类似我这样的作者所能做出的最正确的​应对就是:
哦,森气气,宝宝在森气气呢,宝宝要走了呢,宝宝再也不要回来了呢,宝宝再见​,我这就锁门。


------




2024-03-16

屁股疼---《沙丘2》观后

 


今天是我三四年来第一次进电影院,而且是在北京市中国电影博物馆,而且IMAX巨幕,而且是看《沙丘2》。几天前,神通广大的朋友居然在秒杀过程中抢到了票,就约了大家先去烤羊腿,接着去看巨幕,于是就有了这一次​沙丘行。老男人啃羊腿喝啤酒,唱《山丘》看《沙丘》​挺合理的不是么?
电影长达2小时50分钟,散场以后他们都各自开车回家,我选择步行,走了五公里之后才觉得屁股上的疼痛感终于​消失。你要问我对《沙丘2》的观感是什么,​那就是三个字:​屁股疼。建议大体重观众最好自行带个垫子去影院,不然一个小时之后屁股或者尾椎会很难捱​。
不是说没有三个小时的电影,也不是说所有三个小时的电影都让人屁股疼,​《沙丘2》我感觉要特别一些。我个人分析,主要原因是导演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视觉效果、异星氛围、音乐音效上,有人盛赞说是“太空史诗”,这是在打马虎眼,《沙丘2》哪里​有史诗了?有英雄之死吗?有悲剧命运吗?​有空舰阵列吗?没有。《沙丘2》是太空歌剧才对,因为通常歌剧不大强调故事,而是要那个调调。
看到第一个小时​,我就放弃了故事。导演志不在此,​所有的人物,所有人物的努力都是浅尝辄止,没有一个人一条线算是完全展开,就有一个​优点:死得快,死得利索。主人公试图融入当地生活,似乎并没有​多少矛盾冲突。主人公参加敢死队接受试炼,​似乎也没有遇见什么危机,更没有什么起伏转折。反派要进攻就进攻,要三光就三光,​似乎也没有遇见什么像样的抵抗。反正每一幕都平平淡淡,连床戏都拍得很清淡,就像是白萝卜和绿莴苣在白水里滚了两滚​,号称肉汤,就是个意思而已。
从第二个小时开始,我就把它当作是风光纪录片来看,《厄拉科斯星球地理》,​于是就刚刚好。从第三个小时开始,我继续把它当作是《沙丘》书迷电影,感觉就要更好一些,因为可以看到书里描述过的东西在眼前得以具现出来,还是​颇为激动人心。​至于说人物的命运?我​倒是不大关心。不是不想关心,而是没有什么值得关心的理由。场面、色调、音乐已经把感官塞得严严实实,容不下多少人物​存在的空间。三个小时下来,我唯一对人物命运稍微在意一点点的瞬间,是我想到主人公保罗在本地妹和公主之间做选择,本地妹可真​惨呐。至于说其他人,​好像电影里没有提供任何特别的理由,值得让我去特别关注一下。​好人死了不伤心,反派死了亦无恨,我在影院里​成功实践了五蕴皆空。
没有什么剧烈冲突,没有什么两难选择,没有什么命运起伏,所以我坐在电影院里就很难​进入故事。​故事本身就是个毛坯房,你让我进去参观什么呢?不能进入故事,就不能忘身于外,​于是我就总能感觉到因为坐久了屁股疼,而且越想就越疼。如果有好故事的话,其实也疼,不过是在散场之后人才会发觉。
我倒也不认为《沙丘2》是烂片,在我看来,它就是一部视觉系和听觉系的大片。这也能够理解,这年月想要把人骗进电影院,最有效的方法还是视觉奇观。就视觉而论,《沙丘2》做得挺不错。尤其是角斗场那一幕,拍出了德国女导演里芬施塔尔的电影美学,还有点波兰艺术家苏卡斯基的​视觉味道。对得起票价,对得起​IMAX,这一点毫无疑问。如果你想沉浸式体验一下厄拉科斯星上的异星生态和生活,《沙丘2》​不会让你觉得失望。
因此,我是真把《沙丘2》当作太空歌剧来看的,​看歌剧我也屁股疼,连疼法都一样。真没有什么史诗感,​真没觉得围绕香料的阴谋和流血。我甚至都没意识到存在阴谋,因为所有的阴谋都不是通过表演来加以表现,​人物早就用台词直接把具体想法给说了出来,生怕观众搞不懂,​还反复说了不止一次,很像是国产电视剧。
《沙丘2》只是运气不好,同样故事空洞,但是人家卡梅隆一早占住了骑​鸟,骑鱼。换了故事也好的,人家《权力的游戏》里是骑龙。等到了《沙丘2》的时候,已经没有什么精彩的生物可以乘骑,就只能骑骑沙虫​。你就想一想,主人公在暴土扬烟的沙漠里骑大虫子,虽然也是视觉奇观,但是天生就差了​一大截,​别人骑鸟骑龙你骑虫,英雄气概也就自然短了一口气。
电影博物馆里全场爆满,​绝大部分人全程三小时憋尿不走。甚至开始滚字幕了,考虑到这里是电影圣地,也没有几个人​提前起身撤离,保持了影迷应有的素质。整场电影的氛围很奇怪,没有掌声笑声惊呼声,但是全场就像是魇住了一样,盯着IMAX屏幕​屏息静气地看。就凭这一点,我猜《沙丘》系列还是会继续拍下去。
​现在,我要去做热敷了。


------


红酒与电影

 


稍好一点的红酒​就涉及到所谓“醒酒”的问题。在窖藏保管状态下取出红酒开瓶,如果直接就开始饮用,酒的味道​会处于某种锁闭或者沉睡状态。关于这一点,​不同的喝酒流派都承认。但是,后续的处理上就有态度截然相反的两支​。​
一派认为一定要按照酒的产区、成分、工艺以及年份,严格按照对应的某张时间表,让酒在醒酒器里接触空气自行氧化,在充分醒酒之后,​才可以正式开喝。比如说某一款酒需要醒2小时,那么​一分钟都不能少,提前喝就是犯罪,就是​暴殄天物。
另一派则要随意得多,认为不需要严格按照时间表去醒酒,甚至也不需要什么醒酒器,开了瓶放一会儿,这叫做“瓶醒”​,然后就可以直接开喝。​毕竟是人喝酒,是酒来服务人,不是人去服务酒,要弄清楚主次关系,不要因为追求所谓口感而本末倒置​。
两派都有自己的理论。醒酒这一派的理由是一瓶红酒从种植葡萄开始,直到变成一瓶酒,耗费了无数人力心血,所以喝的时候应该珍惜。如果不能让酒到达最好的状态,那么每喝一滴都是在浪费,对不起农民伯伯和酿酒师傅,​夸张一点说,对不起葡萄生长那一年的所有阳光雨露。
另一派的理由是管你什么流派,什么做法​,大家都有一个基本共识:酒的滋味在酒瓶里的时候,是在缓慢改变​着的。倒出来之后,接触空气开始氧化,滋味也会随着时间改变。并且大家都同意,滋味的曲线从一开始很低迷逐渐升高,慢慢爬升到顶点,然后​又会随着时间流逝逐渐下滑。一杯酒放置时间足够长的话,还能变成醋。
所以,按照醒酒派的喝法,在滋味最高点上开始喝,看起来是抓住了高光时刻,实际上随后的每一杯​的滋味都要差一些,更差一些,完全喝在了下降通道上。而酒就是酒,变化就是变化,瓶醒甚至杯醒,背后的哲学观点是一切事物都在变化之中,值得欣赏的​是过程而非结果。
从一瓶酒的味道尚未完全打开就喝,然后就是渐入佳境,每一杯都要比上一杯更美好一点,这样一直达到最高点,接着又感受它是怎么一点一点衰微下去,直到怅然地喝完最后一口。如此,就体验了一瓶酒变化的全程,​就像是体验到了一次完整的生命历程。
我对哪一派的看法都没有偏好,我只偏好有人请我喝。如果有人对红酒珍而重之,掐着点​醒酒,我没意见,我可以耐心等待。如果有人对红酒率性洒脱,开瓶就喝,举杯就碰,我也没意见,我也可以​跟着浪迹天涯。每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不同,在同一种事物中看重的东西也不相同,我尊重这种不同,​并不认为其中有什么大是大非的区别。只是别在喝餐酒的时候也坚持要醒一下就行,​那样我会想打人。
但是在看电影这件事情上,我​就有明显的偏好。这么多年下来,我极少先看影评,先做功课,然后才去​看电影。不存在什么在进电影院之前做好充分准备一说,也不存在什么“我要理解”某部电影的个人想法。有些时候,我甚至会跳过系列电影的第一部,直接看后续的影片。我从来不会问​许多人很喜欢问的那个问题:如果没有看过一,​能理解二吗?我是去看电影,​又不是去电影院做现代文阅读理解。
对于我来说,电影就是白日梦,就是​黑暗里的奇幻之旅。我不需要做什么准备,也不需要努力去做所谓“理解”​。真正应该做,唯一值得做的事情就是​欣赏。这样,看完电影无论产生怎样的观感、想法、疑问,​它们都来自我的本心。这时候再去看别人的影评,看别人的电影资料,会有许多启发​。更重要的是,因为自己的观点和别人的发生碰撞,就可以通过这种碰撞​发现和认识自我---哦,原来我是这么看的,原来我是这种人。
那些生怕自己“看不懂”,生怕自己“不理解”的人,在观影前做了一堆功课,我坦率地说,那些资料里有的全是观点,以及极少的​知识。唯一的作用是让你在看电影之前带上了一堆先入之见,你怀抱着这些先入之见去看电影,等于是在座位​边上有个人在不断向你耳语,指点你应该去这个,应该去想那个,​实在是聒噪得厉害。像这样看完一部电影,​自己的所得极少,你不是去看电影,你是去学习、验证、对比别人的观点。像这样看完一千部电影,下一部电影你还是“看不懂”,还是“不理解”,还是​要先去做功课,没人事先告诉你,你的眼睛就不知道应该​往哪里看。
几天前,我在网上抄来一段话,修改了几个字,变成了一段掉功德​的话:
“《沙丘2》上映了,很多观众在映后抱怨《沙丘2》节奏过快,保罗的成功过于扁平化,亦或是故事过于晦涩难懂。作为赫伯特的粉丝与《沙丘》的原著粉,我想结合原著与导演维伦纽瓦的数次采访,在这篇二亿三千七百万字的长文为大家解答以下几点常见疑惑,做一个科普——”
我修改了字数。因为我认为看237个字的文章和看2亿3千7百万的文章,对于欣赏电影的​帮助是同样的。看电影是一种体验,和听音乐喝红酒读小说看话剧一样,​都是一种生命体验。你不能把体验这件事情变成了学习,你不能把欣赏等同于​知识。人是无法靠知识欣赏任何东西的,你知道太阳直径是地球的109倍,其上不断发生氢聚变为氦的核聚变,因此形成一颗热等离子体不断发射光和热量,​这对于你欣赏日出没有任何帮助。
事实上,你看着一枚红丹跃出地平线,跃上云海,​根本不需要这些知识,你想要的是眼睛,是皮肤,​是耳朵,是打开它们,​是用它们去感受。​它们不需要懂太阳,它们也不需要理解太阳,你也一样。你感觉到壮观,你感觉到温暖,你感觉到光明照亮黑暗,你觉得内心安宁而快乐,这些都来自你直面太阳​,而不是来自知识或者了解。
我也一样,别人请我喝红酒的时候,我没有任何偏好。如果是我自己买酒来喝,我家里甚至都没有醒酒器。


------


2024-03-15

打鸡血是个人私事

 

我不想指导他人应该如何过活,也不想谋求​他人做出改变。​如何过活是自己的事,是否做出改变也是自己的事。我只有一些观察,​只有一些个人偏好。比如说,我就认为鸡血就应该私下自行注射,而且我​从来就不赞同鸡血能起多大作用。如果可以选择,​我选择不注射,不口服,做个安安静静的人。

关于鸡血存在一种广泛的误解,以为打了鸡血就是​拥有了力量。不是这种理解,用挥鞭来做比喻的话,打鸡血就是把鞭子挥舞得在空中呜呜做响,看起来吓人,但是屁用没有。鞭子要发出全部威力,不在于举在脑袋上挥舞了多少圈,而在于向前平平挥出,快要完全展开时猛然往后​拽的那一下。鞭子在从前行到后撤的急剧方向变化中,鞭梢陡然加速,​那一下转折能把空气打爆,落在人身上就会皮开肉绽---不需要多少力气,​有那一下就行。
声势、阵仗、豪言壮语这些东西在我看来都是一种耗散。打鸡血的作用是让一切“看起来”声势旺,阵仗大,豪言壮语​震撼人心,于是就不剩下多少精力可以用去做事。一个人站在拳台上前空翻、后空翻、侧手翻,​和打倒对手没有一毛钱关系。反而是因为这样翻来翻去,消耗了气力,对手抽个冷子一拳砸在腮帮子上就能把自己放​得平平展展。
而且鸡血既然要注射,注射完浑身会冒蒸汽,​那么这玩意儿就注定不长久。以春游登山做例子,许多人在山脚摩拳擦掌,豪言壮语要一口气登顶,要XX分钟冲顶,但这些人连四分之一的路程都没有走完就​倒在山路上翻白眼。真正能登顶的人走得很慢,每一步都小心地控制体力消耗,保持匀速攀登,反而是到了快要冲顶的时候会迸发出力量,越爬越快,最后轻轻巧巧登顶。
我年纪越大,越怕打鸡血的人。因为在注射了鸡血的当下,我必须要承认对方此刻是百分百的真诚,百分百的投入,所以说任何不同的意见都是一种公然伤害。但是我是打心底里不相信这针鸡血能有多少用处,百分百的真诚和百分百的投入​支撑不了多久,很快对方就会放弃。当初​投入有多真诚,未来放弃就有多果决。而在当初的那一刻,那种真诚和那种投入都带着一种强制说服的意味,之所以在我面前注射,之所以在我面前展示满身白色蒸汽喷涌,就是为了强制说服我,让我接受对方是真的想要去做,是真的想要做成:我都打了鸡血了,你赶紧说相信,赶紧说“你可以的”,不信不让走。
于是我就难以控制地起杀心,想要一把将对方揪住按进冰桶里淬火​。这种念头一动,我功德池的水位就​蹭蹭蹭下降,再想到要敲多少次木鱼才能​把水位重新拉起来,我心里就全是绝望。所以每当有人在我面前打鸡血,我的第一反应总是转身就逃。
周星驰有一部经典电影,可能是他所有作品中最不搞笑,也是最动人的一部,叫做《喜剧之王》​。在那部片子的开头,周星驰扮演的主人公尹天仇独自面对大海,高喊“努力!​奋斗!”​,这一幕让我深深感动。毫无疑问,尹天仇是在注射鸡血,但是我注意到他是在面对大海,他是独自一人。这就让很感动,​不单是因为这一幕道出了人生的真相:你只是孤零零一个人​;同时也展示了​正确的打鸡血方式:私下,独自。
在无人之处,自己鼓励自己,自己给自己注射鸡血,​我百分之两千支持,百分之十万理解。人生大多时候都是独自走夜路,的确需要自己给自己吹口哨壮胆,否则可能会走不下去。但是这件事情和他人无关,​你的鸡血和他人无关。​他人相信不相信,赞同不赞同不重要,要的是你自己全心全意相信,这是纯粹自己的事。
夜里独行,天明相聚。吹口哨在夜里吹,在路上吹,​吹给自己听就好。天光放亮,日光驱逐黑暗,人们​在空地上相遇,这时候就没有必要再吹口哨了,也没有必要专门跑到谁面前吹。因为在白日里,吹口哨这件事唯一的价值就在于心领神会,“哦,原来你走夜路也吹”,知道别人也吹,大家都吹,以后自己再行夜路吹起来就再没有任何负担。而且一想到远处​的黑暗里,也有很多人在吹口哨,夜色也就没有那么恐怖了,​黑地里赶路也就没有那么孤独了。
如此而已。

​和打鸡血相比,我更相信日复一日的重复动作,我更相信日复一日里的微小提升。后者没有那么激动,也没有那么振奋人心,​甚至让人感觉到过于平静而有些乏味。但是我认为在这种平静的重复里,在这种平静的微小步伐里,​拥有绝大的力量,正是这种柔和平静不动声色但是稳定乃至顽固的​力量,往往能够使得目标得以达成。也正是因为这种​柔和平静和不动声色,人就少有遗憾和自责,相反可以在点滴的进展中获得持久的快乐和满足。
如果我们选择相信人的内心拥有惊人的能量,​类似核能,​那么就应该小心选择释放能量的方式。它可以是狂暴的,不受控的链式反应,​那就是个听一声响的原子弹。它也可以是平稳的,受控的链式反应,那就是​电站的核反应堆。我认为,人生里不需要那么多核弹爆炸,但是需要持续的电力​供应生活所需。
总之,我认为打鸡血是个人私事,自己关起门来给自己​注射就行。除了自己之外,没有第二个人有责任有义务现场观摩,现场见证,有责任有义务表示看到了并且宣布​自己相信。每个人有每个人自己的夜色需要照亮,没必要把你的夜色也拉到别人面前,让别人同时背负两片夜色,这是个道德选择。


------


2024-03-14

中文创作的热情

 


我有一个很个人的感觉,就是网上这几年​中文帖子的平均质量在下降,导致我每天的网上阅读时间也在下降。当然,也可能还有许多人在写相当优质的帖子,而我因为过于落伍的缘故不知道这样的​所在,把自己见到的天地当做了​整个天地。
单就我所看到的那些帖子,模板化创作,套路化表达,过度使用流行语和图片​这些都是小问题,我认为最大的问题是​这些作者用中文创作的热情已经消退​乃至消失了。每天看到的这些文章,在其中我很少感觉到​有过去的那种急迫感:我要立即写出来,立即发出去,​尽早让读者看到。或者过去的那种古典式骄傲:等我发出这篇文章来,就没有第二个人能​比我讲得更好,讲得更清楚。
相反的,我经常能够感受到的创作态度​是敷衍和漫不经心。透过文字,能看到写作者的​疲惫和厌倦:赶紧弄完发掉,打完收工,出去​烤个串喝瓶啤酒不比这个强?
这样写出来的文字缺乏趣味和灵气,读者并不爱看。阅读量下降,写作者就更没有​热情。于是形成一个恶性循环,中文互联网上长文字的生态环境​也就越发恶化。而从我个人的经历上来看,今天我身边的大部分朋友都曾经是我的网友。在很多年前,我因为追读他们的帖子,在跟帖里互动,​得以和他们结识。文字好,文字有趣,未必人品能有多好,但是头脑和审美不会糟到哪里去,会是个有趣有料的人。今天要让我因为文字而产生强烈的愿望,想要去结识一下作者,我认为很难。不是因为我见得太多已经变得麻木,而是​因为我在文字中很少感觉得到热情。
文字上的热情我曾经以为可以无限量供应,​毕竟在我开始写作的时代里,人人都是如此,每天的帖子8小时内根本看不完,吃完晚饭之后还要加班去看。我在今天仔细回想,发现热情下面还存在着支柱---乐观、好奇​和理性。对于未来的判断是乐观的,对于世界和他人的态度是好奇的,思考和表达上以理性作为基础。这样的人就会乐于表达,乐于分享,他们的文字也就灵动有趣,蕴藏着可以感染读者阅读和参与讨论的热情。
现在,拥有这样心态的写作者已经很少见了,我个人感觉是今天的写作者更善于调动读者的情绪​,让他们生气,让他们焦虑,让他们恐惧,让他们​妒嫉。理性早已经隐退了,更重要的是呼朋引伴,把同一种思考方式的人,同一种情绪​同一种心态的人聚集在一起。为此可以撒谎,可以造谣,可以扭曲事实,编造故事,然后在集体排挤、打击异己的​过程中凝聚团体的向心力。一切都是粉丝文化,​一切都是偶像-粉丝关系。
不得已我只能后退一步,​只期待在文章中获取两样东西:1、​我所不知道的事实。2、整体的​思考框架。我并不能完全排除我已经老了,变成了九斤老太的这种可能,所以没热情就没热情吧,没灵气就没灵气吧,那请在文章中给我一个我所不知道的事实,我好刺激脑细胞伸出更多突触;那请在文章中体现出一个思考框架吧,我好看看我自己的​框架有没有值得学习的地方。
​好像也并不多。我最近获得的一条新事实,是演员去拍戏的时候,会自己准备一些超小杯泡面。因为拍摄时间通常都很长,​演员到了最后会饥肠辘辘。现场收音的时候,会录到演员肠胃发出的叽里咕噜声。为了避免这一点,演员就会吃一小杯泡面,让胃里别再空着​。我很喜欢这一条,虽然没有任何现实价值,也没有多少启发借鉴的意义,但是它属于那种生活里接触不到,某种特定职业内部​才有的​小细节,可以帮助我理解演员这个职业,拍戏这件事情,同时它本身也很​动人。
但这个我所不知道的事实​并非来自文章,而是来自视频---在视频那一边,感觉创作者要更有热情一些,更热切地想要告诉观众​一点什么。
今天王五四问我​:你怎么还在亲自写?现在不都AI创作了吗?我回答说,AI也需要先用语料进行训练,如果语料库本身就是垃圾山,那训练出来的AI又能写出什么像样的文章​?顺着这一通问答想下去,AI可以学习一切技法,一切风格,模拟一切文本,但有一样东西它在完全具有智能之前是做不到的​,那就是热情,在内心深处产生热情和通过文字识别热情的能力。


------


近期热门博文